PG电子
PG电子APP中国保险中介巨头爆雷了
pg电子app,pg电子外挂,pg电子接口,pg电子技巧,pg电子下载
近日,多名泛华投资者声称,他们所购买的名为“员工持股计划”的泛华理财产品无法如期兑付 ,
争议风波中的泛华保险,在中国保险业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,其母公司泛华控股于2007年在纳斯达克上市,成为亚洲保险中介第一股,而在各保险类权威榜单中,泛华也长期榜上有名。
不过,最近陷入争议的“员工持股计划”理财产品,除了令泛华深陷泥潭,也存在诸多疑惑。
比如,“员工持股计划”既然以“员工”为名,为何会流入如此多外部投资者手中;以及,该“员工持股计划”产品也与一般的员工激励措施不同,与其说是把员工和公司利益捆绑在一起,更像是向员工集资。
值得注意的是,泛华被传爆雷的时刻,也相当敏感,眼下中国保险业正处于“动荡期”,仅11月以来,保险界就先后有重量级人出被查。
而“泛华爆雷”,可能将驱使中国保险业乃至金融界的整顿,进一步落入“深水区”。
公开资料显示,泛华控股集团于1998年始创于广州,2007年在美国纳斯达克主板上市,是亚洲保险中介第一股。保险业务则是其核心业务板块,如果不是十分严谨的话,两者近乎可以划上等号。
在成立近30年来,泛华保险也几乎从不缺席保险类的权威榜单。2022年,泛华入选首届保险中介国际峰会2022年度数字化保险“百强榜”;2023年,泛华入选《中国保险家》2023年保险中介20强;同年,泛华第12次上榜贝氏评级 “全球保险经代商 20 强”,位列第 19 名,且是亚洲区域唯一入选的企业。
不过,转折点发生在2024年,这家过去获奖无数的保险中介机构,已深陷争议泥潭。
近日,多名泛华投资者在网上称,他们所购买的名为“员工持股计划”的理财产品无法如期兑付,涉及资金将近90亿元。
比如,投资者张女士称在泛华系员工的大力推荐下,于2022年购买了50万元的“员工持股计划”理财产品。当时,员工向她承诺该产品收益稳定,年化收益率可达7%以上,且风险极低。张女士被这样的高收益和低风险所吸引,毫不犹豫地投入了资金。
但到了2024年理财产品到期时,她却被告知无法如期兑付,本金和收益都无法拿回。张女士这才意识到自己可能陷入了非法集资的陷阱,但此时为时已晚,她的50万元积蓄面临着巨大的损失。
另有一位保险代理人李先生也遭遇了类似的情况。2023年,他在泛华系推出“员工持股计划”时,听信了公司高层的宣传,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投资机会,不仅可以获得丰厚的收益,还能成为公司的股东,共享公司发展的成果。
他将自己多年的积蓄30万元投入其中。可没想到,短短一年多时间,就传来了理财产品暴雷的消息,李先生的30万元本金也打了水漂,给他的家庭经济带来了沉重的打击。
一个是100%转化为信托份额,即投资者的本金将完全转化为信托份额;还有就是部分现金返还,投资者选择返还10%的现金,剩余90%将转为信托份额;最后就是投资者认亏方案,可选择直接拿回30%的现金并认亏。
2024年中报显示,泛华营收同比跌超4成,只有1.59亿美元;净利润更是暴跌超过9成,只有0.01亿美元。
资产负债表方面,截至今年中,泛华的账上现金只有0.266亿美元(约合人民币1.94亿元),而净资产只有2.927亿美元。此外,截至发稿,泛华美股市值仅略超0.6亿美元。
这些数据代表着,泛华哪怕是“卖身”,可能对于本次涉事的理财产品规模,都只是杯水车薪。
2024年3月,普益财富更名为“华普集团”;2024年10月,泛华控股更名为“智能未来”;2024年9月,泛华金融称因“品牌升级计划”更名为“深泛联”。
短短时间内,“泛华”这个名字在市场上悄然消失,怎么让人闻到一股“此地无银”的味道呢?
据部分投资者的截图,有投资者以36.5万元认购名为“体育专项持股”的理财产品,对应持有1万股华普股票ADR,1年后可获得1000股华普股票分红,并可在2年后出售股票套现,获得18%-50%的回购收益率,总体持股收益率区间为18%-340%;
此外,还有投资者参与名为“原共富/员福计划”“泛华员工持股计划”“普益红”等投资项目,底层资产是泛华股票和华普股票,期限为1-4年,可获得每年7%-8.5%的基础收益率。
不过,这些产品虽然收益十分吸引,但细心思考后会发现,其中藏有不少令人费解的地方。
尤其是当中的“员工持股计划”相关产品,正常的员工持股计划,参与对象应为企业内部员工,主要目标也是为了激励员工更好地为公司创造价值,从而令公司股价受惠于员工被激励后的积极性。只是不知道在何种“魔力”的引导下,这些产品最终流入了不少外部投资者手中。
更令人费解的是,正常的员工激励措施往往会更偏股性,无论是“股份激励”还是“股权激励”,本意都是把员工和公司的利益绑定在一起;但在泛华相关产品中,“回购收益率”“基础收益率”等描述显示出,泛华更像是通过偏债的形式,向员工集资,而且是通过高收益率集资。
事实上,如果一家企业走到向自家员工承诺高收益集资的地步,往往已经处于十分困难的时刻。
近日在网上的风波也印证出,泛华果然出现了令人担忧的情况。而随着事件发酵,泛华“爆雷”风波背后的法律问题,也开始引发关注。
有律师人士拿到泛华的理财产品合同后,直言这个理财产品“极不靠谱”。该律师表示,如果经常出国旅游的人士都知道,当出去旅游的时候就需要换汇,换汇的时候要填一张换汇申请表,换汇申请表上面会告诉你,你换了汇是不能够投资境外证券以及不能够购买分红险的。
然而,根据泛华的这个产品合同,产品底层是美国的ADR,即美国的存托凭证,是一种美国市场上面交易的金融工具,“大家知不知道,你在内地的资金,要想投资美国的金融工具,是需要很高的门槛的”。
上述律师进一步补充,若要想投资美国的证券,首先自然要有相关金融业的牌照,除此之外,还要有金融业主管机关的许可,加上外管局的双重许可,才可以去投资国外的证券,而且还有一定的额度的限制;
但泛华销售的上述产品,对应的金额都亿元以上级别,“大家知不知道,要到亿这个级别的资金,要想出入境是非常困难的”。
目前,尚未有公开信息显示泛华的投资手续齐全、符合规定。但这位律师最后表示,泛华说是去投资美股亏了,投资人可以让泛华把这个资金的出入境记录拿出来,另外让他把这个外管局的行政许可拿出来,拿不出可以追究其相应的责任。
据最高检通报全国检察机关惩治和预防金融犯罪工作情况,2024年1月-6月末,检察机关起诉集资诈骗罪、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共7763人,同比上升4.1%;而2023年1月-11月起诉非吸和资诈骗罪已达15590人。
另据凤凰网风财讯称,11月以来,除了泛华,金恪集团及其旗下品牌艳阳度假的会员、含德基金和中宏涌晟控股的投资者,都通过向其爆料的方式,斥诉上述公司暴雷、发行投资产品无法兑付等情况。
据了解,金恪集团和艳阳度假的相关问题,上海公安局已于11月19日立案;中宏涌晟控股已由宁波公安局通报“涉嫌非法集资犯罪立案侦查”;含德基金和泛华类似,正处于投资者爆料、报案以及追究兑付方案的状态。
此外,据网友爆料,当前还有华侨基金、山海慧、江海汇等多家公司因涉嫌诈骗或非吸被调查,大量投资者、消费者正努力通过各种方式争取自救,甚至华侨基金等公司的老板已经携款潜逃境外。
凤凰网风财讯认为,上述暴雷事件,大多由于相关公司向投资者许诺高收益、辅以各类“画饼”,原本其转手以更高利率放贷能“赚取利差”,但随着房地产的暴雷和资产贬值,投资公司拿不回钱,更难以支付投资者本利,而这些公司缺乏底层资产,甚至是“空壳运转”的旁氏骗局玩家,终究在流动性周转压力下,隐雷爆裂。
值得注意的是,泛华保险壮大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下,财富水平日益提升的中国人对保险的需求同样增加,而当泛华被传出现问题时,中国保险业同样处于动荡的整顿期。
就在11月,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披露,两家险企高管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,包括中信保诚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、总经理赵小凡,以及工银安盛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执行董事、副总裁陶仲伟。
同月,市场传出,恒大人寿20多名前高管同时被带走,要求配合调查,甚至有人是在工作场所当场被带走,惊呆一众同事和下属。
据相关媒体报道,目前已知被调查的恒大人寿前高管包括原董事长朱加麟、原总精算师刘展中;还有原董事长梁栋和原总经理曾松柏,分别是恒大人寿“爆雷”前最后一任董事长和总经理。
另据最新消息,广州相关部门已对泛华进行立案调查,并开始对涉嫌违法人员展开处理。
根据证券日报网报道,不久前的11月29日,智能未来(即原“泛华”)还与博美集团签署正式换股交易协议。根据协议,智能未来将其旗下估值10亿元的智能化平台——榕数科技及新保投资转让给博美集团。交易完成后,智能未来将成为博美集团的大股东,而博美集团将全资持有榕数科技及新保投资。
证券日报网引述业内人士称,智能未来携手博美集团,有利于打造“医、药、险”发展新格局。博美在医疗行业的庞大资源,将为智能化平台的保险产品和服务带来更多应用场景,进一步释放发展潜力,让人工智能走向更广阔的舞台。
泛华的商业宏图,与焦灼等待的泛华投资者,形成了强烈的反差,构成了一幅令人唏嘘的金融图景。
金融巨头出问题并非个例,当中虽不乏对涉事人员的处置,但往往徒留悲伤的投资者,难以追回自己的损失。